“米虫”学名“米象”,这种喜欢偷吃大米的小甲虫是今天为大家科普的主角。
米象是全变态昆虫,其一生经历为:卵→幼虫→蛹→成虫四个发育形态,是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。
主要寄生在贮存 2~3 年的陈粮中,如玉米、水稻、小麦、高粱和面粉等谷物,其成虫啃食谷物颗粒,幼虫在谷物内部蛀食。由于其生长繁殖速度很快,为害甚广,地理分布可以遍布全世界。
叫“象”的动物,食量通常都非常惊人,比如大象。米象也没辜负了它的名字,不仅食量巨大而且繁殖能力很强,每年最多可达8-9代。
每年5 月中下旬,成功越冬的成虫会用口器将大米啃出很深的深孔,然后将卵产在孔内并分泌粘液进行封口。
6-7月份幼虫孵化,蛀入谷粒内部,以大米为食,将大米逐渐蛀成弯曲的隧道。
8月上旬成虫羽化,变成我们常看到的“米虫”。
10月下旬气温下降,成虫开始越冬,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,成虫就一动不动了。
米象以米为食,最后掏空米粒,身体会沾满白色的米粉。
米象蛀食大米的时候,会造成碎屑粉末增多,为后期发生的粉食性害虫造成有利的生存条件。
因为米象的成虫期也在米堆活动,人们在饭里发现的经常是它的成虫。
当我们发现米象的时候,米象早已悄悄把我们的大米蛀空了。而白胖的幼虫由于常常躲在米粒里,很难和米粒被区分开来,常常就被大家一并吃下了。
小小的米象可谓是人类生存的大敌,是我国10种主要储粮害虫之一,也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且危害严重的储藏物害虫。
大米生虫怎么办?
因为粮食中有足够的营养,米象可以不喝水。通过控制自己体表和呼吸系统的水蒸发,然后靠进食转化来的脂肪氧化代谢产生水分来维持生存。所以,如果大米中出现米象,把大米放在太阳底下晒,并没有多大作用。
如果大米中虫子不多,又舍不得扔掉,可以把大米装进塑料袋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,冷冻 24 小时, 吃的时候用水漂洗大米,冻僵的虫子会漂在水面上,洗几次就可以煮饭了。
但如果虫子太多,建议直接扔掉。如果发霉了,更是绝对不要吃,马上扔掉。
如果想防虫,可以把一小把大蒜或花椒用纱布包好,再把两三个这样的「防虫包」均匀放置在米袋里。
有研究发现,大蒜素和花椒中的的一些植物精油类物质,对米象等大米蛀虫,有杀灭作用。
但直接包裹大蒜花椒能达到的杀虫浓度并不高,在实际运用时的效果并没有被实际验证过,不过可以试试看。
大米原则上是吃多少买多少。且买来的大米应封好袋口,或装进带盖子的盒(箱)中,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处,不要放在厨房等温度高、湿度大的地方。
小小米象害处多,大米不要屯太多!